(杨金波 薛 波)“哗哗”的水流声中,襄州区张官桥村村民看着清澈的水流入田间,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。持续的高温干旱让襄阳遭遇56年来最严峻考验,6月下旬至7月上旬,全市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锐减4至5成,老河口市、襄州区相继启动抗旱III级响应。在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,肩负着保障沿线供水、力保秋粮丰收重任的鄂北工程(丹襄段)迅速响应,构筑起三道坚实防线,为抗旱保供提供有力支撑。
第一道防线:分段驻守 织密日常“防护网”
鄂北工程丹襄段全长97.76公里,如同一条“生命水脉”纵贯襄阳北部。为确保工程安全运行,丹襄部在渠首、孟楼、黄集、双沟四个关键节点设立管理站,30余名“护渠卫士”常年扎根一线,严格执行“每日巡查、日常消缺、养护重于维修、防患先于抢险”的工作准则。
在鄂北渠首闸,守闸人翟志献主动把家安在闸旁,以站为家。他日夜守护着取水竖井的闸门房和百吨重的庞然大闸,对设备运转的细微异响、水流的异常变化都了如指掌。“闸门稍有异常,我就能立刻发现。”正是这样的坚守,让这道“咽喉”始终安全畅通。
孟楼管理站的滕庄明渠等关键渠段,运维人员24小时轮班驻守在简易板房内,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、处置第一时间响应。这些“护渠人”的默默付出,为工程安全织就了第一道密不透风的"防护网"。
第二道防线:智慧调度+专项攻坚 铸就抗旱“中坚盾”
面对持续加剧的旱情,丹襄部依托智慧运维平台,实时监测输水管网流量、压力、水位等核心参数,优化水资源调配方案。今年旱情发生以来,已累计向老河口市分水133.03万立方米,向襄州区分水1817.55万立方米,有效缓解了沿线农田的“焦渴”。
同时,丹襄部联合运维单位实行“分段包保、责任到人”的24小时双岗值班制,加密对闸站机电设备、PCCP输水管道等核心设施的巡检频次。进入汛期更是将常规巡查升级为重点部位每日两检,同时加大关键设备实时监控。7月下旬,襄州区突降暴雨,双沟站全员上阵,在雨前加固、雨中巡查、雨后复查,对沿线所有阀井、放空系统的设备和管道进行地毯式安全检查,确保工程安然无恙。“宁可十防九空,不可失防万一。”丹襄部负责人如是说。
第三道防线:联动应急+全民节水 夯实保障“压舱石”
旱情考验着工程的极限,更考验着应急能力与全社会的合力。丹襄部组建30人应急抢险突击队,储备发电机、水泵等充足物资,定期开展实战演练,模拟管道爆裂、闸门故障、突发断电等极端场景,在40度高温下锤炼快速反应与协同作战能力,确保关键时刻“拉得出、顶得上”。
同时,依托气象、水利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,动态调整预警等级,确保突发状况响应迅速。丹襄部还联合运维单位深入村镇,宣传节水知识,倡导“点滴节约”。一方面实时掌握供水运行工况,确保“最后一公里”水流畅通;另一方面,深入沿线村镇社区,宣传今年旱情的严峻形势,倡导大家共同节水,开展“田间课堂”、“庭院恳谈”等形式的入户宣讲,用通俗语言讲解旱情严峻性、节水小妙招,引导群众树立节水意识,凝聚起全社会抗旱保供的强大合力,成为抗旱保供战役中稳定人心的“压舱石”。
目前,鄂北工程输水运行安全平稳,累计供水超千万立方米,为襄阳抗旱保秋粮作出重要贡献。丹襄部将持续强化运维管理,优化调度方案,为区域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。
责任编辑:张琳颖;审核签发:廖潘腾子